当前位置: 主页 > 神仙道辅助 > 正文

廖宇:新基建带来的电力行业神仙道变态私服

作者:神仙道公益服 来源:Sfxdz.cn 浏览: 【 】 发布时间:2020-06-24

北极星输配电网讯:2020年在宏观经济领域最火的概念莫过于“新基建”了,尽管这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

早在2018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明确了5G基建、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被纳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基建概念由此而生。其后,在2019年初的“两会”上也有相应政策和部署出台,只是尚未引人注意。直到新冠疫情暴发的2020年初,为恢复生产、重振制造业和科技创新的信心,2020年3月4日,中共中央常委会强调,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

(本文转载于中国电力企业管理 微信公众号 ID:zgdlqygl本文刊载于《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20年04期,作者单位:德国华人新能源协会)

随后“新基建”这一概念在资本市场一石激起千层浪,股票市场中特高压与充电桩概念轮番上涨。有关新基建的领域和范围存在诸多说法,直到4月20日发改委再度明确了中国“新基建”的范围、当前的工作重点,强调了“新基建”的内涵、外延不是一成不变的,当下要抓住三个重点:

一是信息基础设施。主要是指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演化生成的基础设施,比如以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为代表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基础设施,以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为代表的算力基础设施等。

二是融合基础设施。主要是指深度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撑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进而形成的融合基础设施,比如智能交通基础设施、智慧能源基础设施等。

三是创新基础设施。主要是指支撑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研制的具有公益属性的基础设施,比如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教基础设施、产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等。

如上总结,从新基建概念推出的脉络和市场反应来看,对于电力甚至整个能源行业而言应当有非常清晰且清醒的认识,那就是:挑战大过机遇,担忧多过庆幸。

其一:新基建的重点不在投资基建,而在带有资本属性的运营,这对过往的基于重资产的“老基建”行业即使不是沉重的打击,也是必须脱胎换骨的挑战。

这次新基建的概念横空出世很好地普及了Infrastructure这个词。这一词从原义上来讲其实是欧美国家在早年城市化的时候提出的公路、电厂、医院、加油站等城市化运营最基础的工业设施,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中国经济的不断加强,中国在能源、交通、通信领域站据全球领先地位之后率先提出新基建,其实是对原有工业系统的一次升级解读:基础需求都已解决之后,中国的城市基础设施已经需要再提升到随处5G、全面大数据、环保智能又健康的水平。

在这样的背景解读之下,逢山开路、通水送电、造船架桥、上天入地的老基建模式推动下的经济发展模式,需要在数字化、智能化、多元化这三个维度上把人类需要的更高级的服务,通过更加虚拟、融合、创新的新基础设施满足实现,这就使得原先简单直观的投资拉动、劳动密集产业的发展模式,要转向运营拉动、技术密集产业的发展模式,这对于以重资产运营为主的电力能源行业来讲,是巨大的挑战。

传统电力行业发展电力的逻辑,是强调投资、基建,EPC+BOT构成主流,以不停歇的电厂开工、电网扩建、技改消缺为指向来拉动行业发展,这样的发展模式在城市经济到达一定高度之后就会无可避免地面临升级需要。

运营,几乎是必然的下一步发展逻辑。当今中国繁荣的餐饮业就是明证,酒香可以不怕巷子深,但是必须要有公众号、朋友圈、外卖团购和直播带货,这些都是运营而不是生产。

从电网公司的角度去理解电力这个行业,其运营内涵实际上就是两条线:一是没电的送电,包括规划、初装、业扩,承担社会责任或者满足客户需求;二是有电的停电,包括调度、检修、运行、保护,以及为了长久用电所必须的定期停电检修、紧急停电应急、有序停电等维护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需求的工作。由于用电成熟度的提高和电网技术的发展,电力行业逐渐呈现出投资回报率极低、重资产牵引力极强、专业门槛极高的状态。所以电力行业可能拥有最长的固定资产摊销周期,最复杂的输配电价核准体系,并且近三十年来还建设了电力市场以成功地构建电力在年、月、周、日、小时、15分种甚至是秒级的基于功和功率的不同衍生品种参与交易以获取更加灵活的价格制度。

但所有的这一切,包括背后的信息化投资、创新改革、社会责任和公益作用,都没有被资产的持有者以充分运营的方式冲破行业本身的束缚,走到可以被公众和资本充分接受的区域,形成真正带有资本属性的运营——扩大营收、获取利润、稳健现金流是高质量运营的唯三标准。

其二:新基建对于电力行业的企业而言看上去是百搭融合,实际上掉队可能极高,电力行业的创新储备正处于历史最低,新基建之后过顶业务OTT将成为创新主流。

在对新基建的投资解读中,预计2020年5G投资规模近3000亿元、特高压投资规模超600亿元、轨道交通投资规模在5000亿元左右、充电桩投资规模约100亿元、数据中心投资规模约1000亿元、人工智能投资规模约350亿元、工业互联网投资规模达100亿级,总计约1万亿元的规模。

即使算上工业互联网,与电力行业直接相关的特高压和充电设施加在一起也不过1000亿元,尚不足其他热点领域尤其是5G和轨道交通的零头。对于一个新推出的全国研究的宏观概念而言,出现如此不均衡的分布本身就是值得思考的。这其实也侧面映证了:如果算上特高压连带的数万亿电力消费的运营和充电设施背后的数万亿新能源汽车市场,再加上不断增加的5G、轨道交通、数据中心的大量用电消费,新基建其实已为电力行业提供了足够的想象空间。

但是这样的想象空间,却是以前所未有的产业融合和恰如其分的产业定位为前提来实现的。融合基础设施和创新基础设施是在暗示很多企业应该在充分信息化、数字化的基础上,打开产业壁垒,赋能并且辅助通用性的创新工具具备在多个行业贯通的可能,同时又要在行业专属区域内甘做OTT业务的背书,让终端用户服务区轻松创新而不必花更多精力在业务下沉区。

对于电信、电力、油气这些具备强烈垄断色彩和头部企业、综合实力均强的行业来讲,做到这一点非常之难。在互联网出现之前,成熟的电力行业其实已经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厂网分开,输配分离,配售分开,现货市场——这十六个字描述之下的电力生态圈非常健康,电厂与电网连接有序并且数字化、自动化程度很高,输电网坚强、智能、自动化和信息化水平也很高,成百上千的中小公司依托大的电力公司作为行业领头羊进行细分领域的发展,需求侧响应、能效管理、分布式能源站、多能互补等偏用户侧的技术层出不穷。在如德国、法国这样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国家,OTT(即过顶虚拟运营业务Over The Top)繁荣昌盛,电网公司们已经被成功管道化,神仙道网页SF,用户都在互联网小公司和虚拟运营商手里。